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

女性语 人气:1.05W

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把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位置,所反映出的是受测者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它反映了此人的性格及其价值取向,下面分析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美文

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1

自用“人贵有自知之明”,用人贵在“知人善任”。如何才能做到“有自知之明”而又“知人善任”,一方面是靠感性经验的积累,而另一方面,那种理性的科学实验也是不可忽视的。

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

在今天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化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无论是经济组织,还是社会组织,无论是企业单位,还是社会单位,要想生存发展,要想成长状大,一个核心的竞争能力便是人才,对此勿庸置疑。因此,如何去发现人才,如何去选择人才,如何去培育人才,如何去应用人才,但成为了决定这此组织单位能否长盛不衰的关键。

在上一篇拙文《用人之道[甲辰]怎样识人察任[上]如何识人》中,我着重从“感性”的角度,阐述了个人在实践中所得到的识人用人的一些道理,这些道理听来更加能打动人心,但是并不一定能够为人们所即刻理解与领悟。这种解题思路,更加的传统,有如老祖宗留下来的博大精深的国学一样,与我们今天在课堂上所学的数理化一样的非常“理性”的东西不太一样。而这或许也正是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维差别,一个重于感性思维,一个重于理性思维。而今天,本人试着用这种非常理性的思维方式来阐述一下如何识人。用这种方式来阐述,自然首先要出一个理性的思考题,也可以叫做选择题,因为当你做出不同的选择,给出不同的答案的时候,这是个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岗位(工作),也就自然而然的一目了然了。所以当你知道了你所要用的人的答案以后,应该把们放到什么样的岗位才更加适合,同样可以自然而然的一目了然。

在给出这道可以“知人知面”的测试题之前,需要说明一下的是,这道题并不是我的首创,而是我从课堂上听来的,(我听到的只是这来一道题,而没有分析,所以并不知道出题者对此题有着怎样的理解与分析)只不过是“拿来”之后,加以深入解剖,然后,用鄙人的观点和理论来加以分析判断。

这个题目是这样的:

A某是个女人,她和她的相好B某隔江而居,长期不能见面(用古诗来讲就是“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所以A某就特别想要过江去看B某。C某是个渔夫,有一条船,是这条江上唯一一条船。A某找到C某,要求渡她过江。C某告诉A某,只有她能跟她睡一个晚上,他才可以渡她过去。A某犹豫不决,便去找她的.朋友D某问计。D某告诉她:“无论你做什么决定都是对的,我都支持你。”A某思来想去,决定答应C某的条件,因为她太想见到B某了。

当C某把A某渡过江之后,A某见到了B某,并如实告诉了他所有的事情。B某听后,十分生气,决定与A某分手。这时,听到这件事情的B某的朋友E某,认为B某做的不对,对B某很生气,便将B某打了一顿。

事情就是这样,如果是作为自测,接下来你需要做的就是将A、B、C、D、E这5个人按照从好到坏的顺序进行排列,并写在纸上。如果是作为公测,接下来就需要受测的人将这5个人按照从好到坏的顺序进行排列,并写在纸上,然后交到你的手里,而后你就可以轻松的知道受测者中那些人是你想要的,那些人适合那些岗位,之后,你便自然而然的知道了怎样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去。

结果分析:

一、总体说明

把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位置,所反映出的是受测者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可以从此判断出此人的职业观念和生活观念等,而这些正是这个人的处世哲学的根本所在,它反映了此人的性格及其价值取向,从而在一定程序上也可以作为判断其能力与素质的一个依据,因为这些因素是构成能力与素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放在首位的则是判断其观念的根本依据。

二、具体分析

1、认为C某最好。

作出此选择的人,在它的意识深处,始终奉行以我中心,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从极限角度来讲,在它的心里,或许没有正义,或许没有友谊,或许没有良心,或许什么都没有除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我的利益!为了得到我的利益,它甚至可以抛弃一切,可以放弃一切,比如法律,比如道德。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交易,不人生。”然而现实是很复杂的,这算不算是自私,不可一概而论。

对于持这种信念的人,如果它的其他条件符合工作的要求,是个可用的人才,那怎样的岗位才最造合呢?如果在企业里,我想应该是营销人员。

2、认为B某最好

作出这一选择的人,在它的意识深处,始终相信仁义道德和理想原则,是有信念有原则的一类人。从极限角度来讲,在它的心里,相信人间有道,相信公平正义,坚持原则,并能够为理想付诸行动。当然,现实是残酷的,理想主义者的坚持,常有事与愿违的遭遇。

对于持这种信念的人,如果它的其他条件符合工作的要求,是个可用的人才,那怎样的岗位才最造合呢?如果在企业里,我想应该是组织(人事)部门。

3、认为D某最好

作出这一选择的人,在它的意识深处,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信念,始终相信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是自然主义的一类人。从极限角度来讲,在它的心里,相信人间自有道,所以顺其自然就好,人只是自然的一个微小部分,尽可听天由命。当然,现实是无情的,自然主义者必然为自然所淘汰,好人主义者未必在人们的心中真正的是一个好人。

对于持这种信念的人,如果它的其他条件符合工作的要求,是个可用的人才,那怎样的岗位才最造合呢?如果在企业里,我想应该是公关人员。

4、认为E某最好

作出这一选择的人,在它的意识深处,有一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信念,始终相信凡事必有事非曲直,是行侠仗义的一类人。从极限角度来讲,在它的心里,相信人间必有正道,爱恨分明,功过清晰,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天地间除了黑与白以外,没有第三方面。所以“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当然,现实是深奥的,存在决定意识。一个人的“不平”,未必是所有人的“不平”,一个人的公平,也不一定就是社会的公平。而有的时候,一个人的“不平”换来的是社会的“公平”,而一个人的“公平”,换来的则是社会的“不公平”。

对于持这种信念的人,如果它的其他条件符合工作的要求,是个可用的人才,那怎样的岗位才最造合呢?如果在企业里,我想应该是质检部门。

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

5、认为A某最好

作出这一选择的人,在它的意识深处,有一种奉献的信念,始终相信付出就有回报,相信无怨无悔,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一类人。从极限角度来讲,在它的心里,目标就是一切,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而不管这种代价是不是值得,也不管自己的目标是不是正确,只要是选择了,就没有回头路。象《射雕英雄传》里的那个念慈一样。

对于持这种信念的人,如果它的其他条件符合工作的要求,是个可用的人才,那怎样的岗位才最造合呢?如果在企业里,我想应该是助理或秘书。

三、一些补充

自用“人贵有自知之明”,用人贵在“知人善任”。上面这个小测试,虽然并不能完全作为识人用人的最终依据,但它确是可以帮助我们去判断一个人,或者是自我判断。西方管理者善于用实验或是测试来理性的分析一个人或是一个人的行为,这其中的科学性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多一些这样的测试,我想肯定可以少一些识人用人的失误。

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2

如何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人选

意见领袖型

一般意见领袖型人才,懂得展现自己把握魅力的时机和力度,所以当他们带来了小组讨论的气氛将开始展示自己的组织能力,作为主机,提请注意的讨论话题,认真听取队友的说法,给予积极的反馈,及时总结,直到领导团队走到了尽头。人力资源的能力,看到这样的人才。在紧张的状态下可以选择的第一人说话,可以看出两者的思维敏捷和快速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也反映他们的勇气。这类考生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HR和猎头。此外,它完全有能力领导人民的思想。

当然,这样的候选人通常具有高度的隐蔽性。为了赢得人力资源部的青睐,即使他们没有做好准备,也应该选择第一个发现。这样,他们很容易变得笨拙,暴露自己的缺点。

跟随谦让型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聪明的候选人通常选择以中间的顺序发言,这是跟随者。如果他们想说的话是由前者说的,他们将明智地选择深入发展,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确认其他人的意见。这种冷静的气质,也是一种出色的表现。

对于谦卑的人才而言,在比较内向胆小或怯场,在这次采访中的脸,会比较不利。他们不敢主动的发言机会做斗争,它一直发扬“让”给他人风格的机会。这样的人物谁无疑会迷失在热烈的讨论声,结局一定是坏事,因为HR无法确定到底是什么身份。

这两种人很容易炫耀。此时,选择“谦卑”是不明智的。然而,第三种人选择“不明智”。

抵触激进型

在工作场所,也有一些"绵羊",但是"狼在绵羊的衣服上。"这样的人似乎保持沉默,对正在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可说的,但实际上是因为他们不赞成接受采访。对于这种候选,即使他的能力很强,但这种不合作行为也表明,在进入企业后,他将表现出不合作的行为。对于有经验的HR,从候选人的表情、语调、语调等方面,我们可以粗略地确定谁是没有经验的、颤抖的"小羊",谁是充满反抗的"大灰狼"。

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 第2张

当然,也有沉默的人存在的时候,这反过来又会激发一些激情的情绪,也就是积极分子。这些候选人视同龄人为空,坚持自己的主张,不愿妥协。如果他的想法与团队的目标一致,那么这个人必须是带领一群人跟随他的正确人选。相反,如果没有,球队就会有争吵,无法达到球队的讨论目标,有时会让队友处于发言的弱势地位。如果有两个以上这样的候选人组成一个小组,讨论将是非常活跃的。

在小组讨论中,演讲越多越好。如果没有独到而深刻的观点,太多的演讲将适得其反。然而,那些认真听取他人意见,表现冷静的演讲者往往会得到很高的评价。当然,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不同的职位对应聘者的素质表现有不同的要求,所有招聘观察的重点也因职位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TAGS: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