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交流要先通情后达理

女性语 人气:2.62W

与孩子交流要先通情后达理,要想与孩子有好的日常交流,那么就需要先不要否定孩子的意愿和诉求,同时用尊重他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要求。来详细了解与孩子交流要先通情后达理。

与孩子交流要先通情后达理1

孩子因自己养的一条小金鱼死了而伤心不已,不停地哭。爸爸走上来说:“别哭了,不就是条金鱼吗?爸爸再给你买十条。”孩子听后哭得更厉害了。这时,孩子哭的不仅仅是金鱼的死,更是因为他的情绪不被接纳和理解。

如果爸爸这时候能告诉孩子:“我和你的感受是一样的,失去一个好朋友是会很难过。”这样,孩子或许会更好地面对现实和自己的感觉。孩子什么感受,父母没有权利去定义,那是孩子自己的感受,需要我们去尊重。

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应该先试着深入孩子的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和思维,再进行下一步的沟通。

接纳情绪,承认愿望周三早上,孩子醒来告诉你今天不想去上学时,你怎么办?直接训斥他:“快起来,必须去!”孩子会有什么反应?

可能大哭,也可能干脆不起了。这时,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并承认孩子的愿望:“你很希望今天是周末,因为妈妈答应你周末带你去海洋馆,是不是?

我明白,我们看一下日历,今天是星期三,妈妈和你一起再等两天,好不好?”当我们必须拒绝孩子的某项要求时,至少我们要承认孩子内心的愿望,并提出这种诉求和权利,这样,会让孩子更好地接受我们的建议和要求。

不要否定孩子的意愿和诉求,重要的是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恰当地表达,用尊重他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要求。

否则,孩子永远不会知道什么能得到,什么得不到,该如何去争取。多描述,少评价当孩子饭前用娇嫩的小手帮我们准备好餐具时,我们夸他“太棒了”,意味着他以后不帮着做就是“不棒”。

长久下去,孩子会更关注我们的夸奖,而不是自己做了什么。如果我们只是客观地描述事实:“桌子擦得真干净,碗筷摆放得真整齐”,那孩子脑子里再现的是做过的行为,能帮他将来做好同样的事

。表扬或批评都要尽可能的具体,结论性的评价往往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自我认知。因为幼儿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有限,往往会以父母对他的评价来评价自己。

少禁止,多启发父母明确告诉孩子:周一到周五,不可以看电视,周六周日可以看一个小时;玩具车不是用来扔的,皮球是;床单不是用来画画的,纸才是。

当我们禁止或限制孩子某种行为时,要告诉孩子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行为,更要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替代行为是可以接受的。

这里有一个可以参考的句式:当(你用手打小朋友),我觉得(很担心),因为(这会给你和他都带来伤害),我希望(你明白,手是用来劳动和表达爱的,不是用来伤害的,如果你不喜欢某人,可以大声说出来)。

括号中指的是具体的事、心情和提示。为孩子制定规则或提要求时,重要的不是去禁止或证明孩子错了,而是告诉孩子如何做是对的,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在明确规则和传授知识,而不是在否定和批评自己。

注重非语言方式的交流孩子是通过父母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来学习的。孩子对事物的认知也主要是通过内感官,而刺激内感官的主要手段就是非语言方式,比如:

1、抚摸,满足孩子“肌肤饥渴”的心理需求。

2、拥抱,给孩子更多安全感和温暖。

3、亲吻,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开心和快乐。

4、握手,传递你坚定的力量。

5、点头,传递认可和鼓励。

6、微笑,传递默许和包容。在和孩子的沟通中,语气、表情、眼神、肢体动作,这些能让孩子感受到的交流才是更有效的交流。在和孩子沟通时,父母要保证身体、情感、思维一致,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进行。

关注反馈,注重效果当我们训斥孩子“告诉你800遍了,怎么还没记性”时,当孩子经常无视我们的话语时,我们需要多一份自我反省:我们说的道理是从孩子的角度还是只从我们自身出发?

表达方式是不是超越了孩子年龄应有的理解力?是不是因为我们的情绪化,导致孩子把关注点放在了父母的情绪上?我们自己言行一致吗?

亲子沟通时,重要的不是父母说了什么,而是孩子感受到了什么,理解了什么。因为本质上说,亲子沟通不是说教,而是改变行动。父母真正需要去做的是从改变自己,改变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开始。

与孩子交流要先通情后达理

亲子沟通,我个人遵循的沟通步骤

1、积极的关注和倾听蹲下身子,给孩子积极的关注和倾听,这本身就会产生效力,会创造出一个被尊重和信赖的环境,让孩子能释放情绪,表达出真实的感受和需求,从而激发和提升孩子自我修复的能力,所谓问题自然容易得到解决。

2、接纳情绪是一种感受,本身没有对错,只有表达情绪的方式有好坏。所以父母需要做的是接纳孩子的任何情绪,通过示范、游戏、故事等方式,逐步教会孩子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

3、理解不要以我们成人的思维方式和自己的意志去考量孩子,要努力去跨过我们和孩子间的年龄跨度,以他们的视角来看世界,感受他们的内心。

4、描述不要急着给建议,先界定问题,启发孩子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5、建议在必要时,给出你的不同建议,让孩子自己或者和孩子一起预估各种解决方案可能导致的.后果,让孩子去做选择。

与孩子交流要先通情后达理2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家长高高在上地在教育年幼孩子,可孩子则可怜巴巴地站在一边不敢出大气”。也许,年轻的父母们会说,这样的情形很正常呀,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是的,在小的时候,当我们犯了错误的时候,或者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也会这样“居高临下”地“教育”自己。在被传统文化普遍影响的中国家庭教育理念里,这种“师长式的”教育方法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笔者在这里所要说的是:此一时彼一时,这种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已不适应于当代家庭教育实际需要。

彼时,多数家庭家境并不轻松,父母因现实原因,教育方式可能会有粗暴,那是社会普遍现象;彼时,传统教育理念是社会的主流,

现代教育理念很难有发挥作用之处,我们的父母也很难接触先进的教育理念;彼时,我们不是独生子女,家里兄妹众多,父母精力有限,教育方式难免简单。

种种原因综合,居高临下地教育孩子是彼时时代的普遍现象,这其中有一定的社会必然。

当代,家庭与教育现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明显不适应当代育儿需要。

笔者认为,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当立即改变,父母应当要学会俯身与孩子交流。

当代社会,家庭结构已衍变成了“421”结构,即“四位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孩子已成为整个社会教育的中心和焦点,无疑,传统育儿理论需要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演进。

与孩子交流要先通情后达理 第2张

现代家庭教育理论认为,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孩子的人文性格培养和情智训练。如果依然采用高高在上的指导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并无助于孩子的人文性格得到科学的塑造,从根本上无助于让孩子在得到尊重和理解的状态下健康成长。

实践表时,孩子的尊严认同与个性能力尊重已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指标,一味的高高在上的教育,轻者会让孩子的自尊受损,重者会让孩子的性格破裂,传统的家长式教育已日益陈旧。

幼教专家研究表明,以平等和尊重的姿态和孩子交流,会让家长倾听到孩子的内心,了解到孩子的成长心声,有助于家长不断做出教育方式的调整,会让孩子在个性能力,人文性格方面优于其他孩子。

因而,我们呼吁,为人父母者,我们要学会俯身与孩子交流,让孩子在自尊与平等的情况全面、健康成长。